辞 令
- 拼音
- cí lìng
- 注音
- ㄘˊ ㄌㄧㄥˋ
- 词性
- 名词
- 繁体
- 辭令
- 近义词
- 口才 辩才 谈锋
辞令的意思
词语解释
辞令
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
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人忠厚不善辞令。
英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
引证解释
应对的言辞。
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 能知四国之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
《史记·刺客列传》:“既已言, 曹沫 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羣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隋书·经籍志三》:“从横者所以明辩説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
明•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一:“僕尝谓辞令趋走非所以报朋友,故受人之惠,未尝以语言谢之;惟存之心继之以不忘,有所成立则报之未艾也。”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于是这一个善于辞令的政治家便充分的表现了他的才能神色飞扬地说了许多交际话。”泛指言辞文辞。
引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
清•郑燮 《与丹翁书》:“此等辞令,固非庸手所能,亦非狠手所办,真是解连环妙手。”
国语辞典
辞令
应对的言语。也作「词令」。
引《礼记·冠义》:「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近谈锋 口才
网络解释
辞令
辞令,是汉语词汇,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解释为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
辞令的字义分解
-
辞
辞 [ cí ] 1. 告别。 如 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2. 不接受,请求离去。 如 辞职。辞呈。 3. 躲避,推托。 如 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4. 解雇。 如 辞退。 5. 同“词”。 6. 优美的语言。 如 辞藻。修辞。 7. 讲话;告诉。 如 “请辞于军”。 8. 文体的一种。 如 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令
令 [ líng ] 1. 〔~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 [ lǐng ] 1.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令 [ lìng ] 1.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 如 命令。法令。朝(zhāo)令夕改。 2. 古代官名。 如 县令。令尹。尚书令。 3. 使,使得。 如 令人兴奋。 4. 时节。 如 时令。节令。 5. 美好,善。 如 令名。令辰。令闻(好名声)。 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 令尊。令堂。令岳。令郎。令爱。 7.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 如 小令。如梦令。
辞令造句
1、他生性寡言,不善辞令,可一旦敞开语言的闸门,就有股撞倒南墙不回头的气势、他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发起脾气来,一句话能把人砸个跟头。
2、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
3、参议员善于辞令,讲起话来很能抓住人心,屋子里的一百来个人默不作声,聚精会神地听着。
4、不善辞令、厌恶应酬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于书林之中,游目四顾,俯拾皆友。
5、激昂慷慨的辞令可以使人听了发狂;也可以使人行动起来,连命都不要,就象得了精神分裂症。
6、但在日常生活、学作品和外交辞令中,又常常需要使用一些模糊性的词语,去表达一些特殊的语义,以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
7、我们知道,录口供,犯人讲话是一件很艺术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人们把在社交、外交等场合能说会道有口才的人就称作善于辞令了。
8、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太中大夫,恢谐、幽默、善辞令,古代著名文学家。
9、某回音说明在此山安扎,犹恐祸及于贤父子,是以书上推辞令媛别择良缘.
10、《礼记》说,孩子到了十岁,除了要学习“幼仪”,就是奉侍长者的礼仪之外,还要学习日常应对的辞令。
辞令的相关词语
【辞令】的常见问题
-
辞令的拼音是什么?辞令怎么读?
答:辞令的拼音是:cí lìng
点击 图标播放辞令的发音。 -
辞令是什么意思?
答:辞令的意思是:应对的言语。也作「词令」。
-
辞令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辞令的近义词是:口才 辩才 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