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烦恼”的词语
共 88 条词语
-
佛教语。谓烦恼伤人之性,有如盗贼。[查看详情]
-
佛教以智慧能斩断一切烦恼,故以剑修饰之。[查看详情]
-
佛教语。指人身。谓此身无常,为烦恼所缠扰。[查看详情]
-
佛家语。指由身、口、意所造恶业而产生的种种烦恼。九,九穴(眼、耳、鼻、口及两便);漏,烦恼的异称。笛子的别名。[查看详情]
-
佛教语。即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七。在此阶位,菩萨远离三界生死烦恼,成就方便智慧,证得无相空寂。亦称已作地。相当于小乘罗汉果的阶位。见《大智度论》卷七五。《华严经·十地品》:“菩萨摩诃萨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现前故,名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时生方便,智慧入七地。”[查看详情]
-
①.泛指事务或旅途劳累。②.烦恼。[查看详情]
-
佛教语。喻烦恼容易生长。[查看详情]
-
①.僧道称洗涤众生心中尘垢的净水。②.术士用来治病的符水。[查看详情]
-
向丧家表示祭吊慰问之意。[查看详情]
-
喻烦恼困扰、心绪不宁的精神状态。[查看详情]
-
开除,完全除去。[查看详情]
-
得不到发泄的委屈和烦恼。[查看详情]
-
①.戏弄。②.烦恼、折磨。③.疑惑。元·郑光祖元·张国宾也作「徯幸」。[查看详情]
-
①.挥霍。②.损耗。[查看详情]
-
①.恼恨他人。②.令人焦急烦恼。[查看详情]
-
佛教以贪、瞋、痴、慢、疑为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五利使,统称“十使”,又称十大惑或十根本烦恼。[查看详情]
-
减省、免除。[查看详情]
-
生气、气闷。[查看详情]
-
语出《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后遂以“伊戚”指烦恼、忧患。[查看详情]
-
佛教语。谓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查看详情]
-
结案、定案。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既有赃仗,可怎生前官手里不结绝?直到如今?」也作「结正」、「结证」。[查看详情]
-
①.呼吸受阻碍而不顺畅。②.将气憋住,不使它呼出。③.心中受委屈或有烦恼无法解决宣泄。[查看详情]
-
思量、忖度。元·高文秀也作「恁约」、「暗约」、「黯约」、「喑约」。[查看详情]
-
超出尘俗。[查看详情]
-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释迦牟尼总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应取应舍之道,提出苦、集、灭、道四谛的教法。因这四项教法是真实、无错乱,所以称为「四谛」。苦谛谓生死轮回是痛苦、不圆满;集谛谓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谓痛苦的息灭;道谛谓息灭痛苦的方法。四谛间的关系:苦谛是结果,集谛是原因,灭谛是结果,道谛是原因,苦、集应舍弃,灭、道应取应行。也作「四圣谛」。[查看详情]
-
即慧剑。佛教谓智慧如剑,能断烦恼。[查看详情]
-
佛教谓修行者证得圆满觉悟的境界。[查看详情]
-
佛教用语。指三界众生的烦恼。[查看详情]
-
佛教语。谓烦恼生于虚妄、执着,本无实体。[查看详情]
-
佛教语。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六根漏出种种烦恼,进入种种妄尘的门户,故称为“根门”。[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