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猿”的词语
共 84 条词语
-
本指佛教传说中猿猴因对物象认识不清,心怀贪欲,下井捞月而坠落水中的故事。见《摩诃僧祗律·卷七》。后比喻凡夫把假有的世界当作真实,心生贪欲,使自己陷入烦恼之境。或比喻蠢人做事徒劳无功。也作「海中捞月」。[查看详情]
-
外貌和举动都像人的猿类。属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无尾、人形灵长类动物。大都栖息在非洲和东南亚热带森林中。能以后肢步行,血管、神经、骨肉、齿列等均与人类相似。但口吻突出,颜面较小,智力甚高,在亲缘上比其他现存灵长动物更接近人类。[查看详情]
-
泛指猿猴。[查看详情]
-
笼中鸟,槛中猿。比喻人不自由。[查看详情]
-
见“腾猿”。[查看详情]
-
如狐般善于谄媚,如猿般善于攀爬。比喻不择手段的追逐名利。[查看详情]
-
见“猿啼鹤唳”。[查看详情]
-
又称“南猿”。上新世至更新世中期一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1924年首先在南非发现一头骨化石。从化石推断,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查看详情]
-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查看详情]
-
比喻人处于困境时,急择栖身之所。宋·苏轼〈与王定国书〉:「非不知扬州之美,穷猿投林,不暇择木也。」也作「穷猿奔林」。[查看详情]
-
佛教语。喻攀缘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语本《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查看详情]
-
泛指猿猴。玃,大母猴。[查看详情]
-
山岩崩坏是由于猿猴筑建巢穴。比喻忽略小事,将酿成大患。[查看详情]
-
也称“直立猿人”,简称“爪哇人”。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其头盖骨、臼齿和左侧股骨化石,于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的更新世中期地层中被发现。根据形态特征判断,介于猿与人之间。[查看详情]
-
极言山路高峻曲折,难以攀登。[查看详情]
-
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属水,为猿。[查看详情]
-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絶,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令黜其人。”后世用作因思念爱子而极度悲伤之典。[查看详情]
-
北京人(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一种灭绝了的人,发现于中国周口店的更新世山洞堆积物中,有破的头骨和身体的部分骨骼,他在某些形态细部方面比爪哇猿人进步,但与后者相近的程度比与其他化石人类或与近代人相近的程度都大。虽然北京猿人原先是分开作为一个独特的种(中国猿人北京种),但现在常被认为是与爪哇猿人同一个属的一个种(北京猿人),或甚至是与近代人同一属中的一个种(直立人)[查看详情]
-
①.霜夜的猿猴。②.指霜夜猿啼声。[查看详情]
-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一种猿人,大约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又称“北京人”[查看详情]
-
形容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查看详情]
-
①.亦作“猿饮”。②.猿用前肢捧水而饮。③.指像猿那样掬水而饮。[查看详情]
-
相传周穆王南征,全军尽没,君子化为猿与鹤,小人化为虫与沙。见《太平御览·卷九一六·羽族部·鹤》。后比喻阵亡的将士。[查看详情]
-
形容臂长如猿,灵活矫健。[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