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否
- 拼音
- zāng pǐ
- 注音
- ㄗㄤ ㄆㄧˇ
- 词性
- 动词
臧否的意思
词语解释
臧否
褒贬评论。
例陟罚臧否。——诸葛亮《出师表》臧否政界。臧否人物。
英appraise;
善恶。
例未知臧否。——《诗·大雅·抑》
英good and evil;
引证解释
善恶;得失。
引《诗·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
郑玄 笺:“臧,善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师出臧否亦如之。”
杜预 注:“臧否,谓善恶得失也。”
晋•葛洪 《抱朴子·释滞》:“世之谓一言之善贵於千金,然盖亦军国之得失行己之臧否耳。”
唐•白居易 《与昭义节度亲事将士等书》:“况 元阳 勤俭恤下宽厚爱人久在 河阳,甚近 泽潞,元阳 臧否,卿等合諳。”
清•顾炎武 《菰中随笔》:“吏曹案资署官犹惧不给,何暇考察名实区别臧否者乎?”品评;褒贬。
引汉•张衡 《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臧否"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ed636046f>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唐•吴兢 《贞观政要·慎终》:“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将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明•方孝孺 《馀庆堂记》:“智可以臧否万物而不能必其子孙之皆贤。”
季羡林 《西谛先生》:“我们经常高谈阔论臧否天下人物,特别是古今文学家直抒胸臆,全无顾忌。”
国语辞典
臧否
善恶得失。
引《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评论、褒贬。
引《文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网络解释
臧否
臧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āng pǐ,书面用语有褒贬、评比、评定、评价、评介、评论等意思。《左传·隐公十一年》等均有记载。
臧否的字义分解
-
臧
臧 [ zāng ] 1. 善,好。 如 臧否(pǐ)(褒贬,评论,说好说坏)。 2. 古代对奴仆的贱称。 如 臧获。 3. 同“赃”,赃物。 4. 姓。 臧 [ zàng ] 1. 同“藏”,储放东西的地方。 2. 同“脏”,身体的内部器官。 臧 [ cáng ] 1. 同“藏”,收存。
-
否
否 [ fǒu ] 1.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 如 否定。 2.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 如 可否?。 3.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 如 否则。学则正,否则邪。 否 [ pǐ ] 1. 不好,坏,恶。 如 否极泰来(“否”和“泰”,前者是坏卦,后者是好卦。指事情坏到了极点,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未知善否。
臧否造句
1、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使臧否人物也同样出现了秉的局面。
2、他还出版过至少三种著作,也都是谈论时事政治,或臧否人物,或反驳论敌,颇具战斗性。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6、曾国藩平素待人接物,锋芒尽藏,在公开场合,从不臧否人物,在其奏疏和文集中,对当时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只有赞誉,而无贬毁。
7、可见,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这一法治原则自古到今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8、世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不爱也不恨咋办捏?当他是路人而已,千百年来,华夏风流人物,无法一一臧否人物,各有所略。
9、何谓“国贼”?《荀子·臣道》中写道,国贼者,“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
1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
臧否的相关词语
【臧否】的常见问题
-
臧否的拼音是什么?臧否怎么读?
答:臧否的拼音是:zāng pǐ
点击 图标播放臧否的发音。 -
臧否是什么意思?
答:臧否的意思是:①.善恶得失。②.评论、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