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书
- 拼音
- shàng shū
- 注音
- ㄕㄤˋ ㄕㄨ
- 繁体
- 尚書
尚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尚书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英Shang Shu;
引证解释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国语辞典
尚书
《书经》的别名。参见「书经」条。
职官名。秦置隶属少府,掌殿内文书。汉成帝时设尚书员,掌群臣奏章。隋、唐设 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清末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网络解释
尚书 (中国古籍)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尚书》系后人伪作。
尚书 (词语概念)
尚书:“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指官名。
尚书的字义分解
-
尚
尚 [ shàng ] 1. 还(hái ),仍然。 如 尚小。尚未。尚不可知。 2. 尊崇,注重。 如 尚武。尚贤(①崇尚贤人;②《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3.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 如 风尚。时尚。 4. 矜夸,自负。 如 自尚其功。 5. 古,久远。 如 “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6. 庶几,差不多。 如 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7. 姓。
-
书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 如 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 如 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3. 文件。 如 证书。说明书。 4. 写字或写的字。 如 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5. 写文章。 如 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 字体。 如 草书。隶书。楷书。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如 说书。听书。
尚书造句
1、誉称“徽州第一家”的龙川胡宗宪尚书府,座落在安徽绩溪龙川村中央,“炳”字辈共12代人曾在此居住。
2、遂下尚书省集官详定,众议佥同。
3、纪纲当初因瓜蔓抄事件清查有功升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要知道六部的尚书也只是正二品,再往上的品级非功臣宿将而不可得。
4、此外,有一次,寒门出身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中间上厕所,看到有深红色花纹帐幕,垫褥很是华丽,两个奴婢手持香囊。
5、如因旧损需换新印者,“给讫限,当日以旧印申纳尚书礼部棰毁”,也有先锉去印面一个角,集中销毁的。
6、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时任刑部侍郎,主张建立新式监狱,并与时任法部尚书的戴鸿慈就监狱改良、建设新式监狱进行了多次讨论。
7、壬子,诏刑部不得分禁系人数,瘐死数多者申尚书省。
8、玉徽王朝惠帝广武三年,七月十九,原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承恩伯费无极,上劝进表,朝野震动。
9、同时精选“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巡抚、四知先生”四位古代清廉典范和抚宁本地廉吏翟鹏、张巨两位务实为民的故事,对历史上的清官廉吏进行宣传。
10、尊母亲苟氏为太后,让哥哥苻法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等,相当于军政一把抓,并且把东海王的爵位也给了他,使他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二号人物。
尚书的相关词语
【尚书】的常见问题
-
尚书的拼音是什么?尚书怎么读?
答:尚书的拼音是:shàng shū
点击 图标播放尚书的发音。 -
尚书是什么意思?
答:尚书的意思是:①.《书经》的别名。参见「书经」条。②.职官名。秦置,隶属少府,掌殿内文书。汉成帝时设尚书员,掌群臣奏章。隋、唐设 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清末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